盐碱地里青苗壮,千家万户田间忙。盛夏六月,正是水稻插秧的黄金期,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圪堵村,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插秧机、拖拉机往来穿梭,稻农们正忙着运苗、插秧、施肥,电力工人帮助稻民们检查灌溉用电设备,一副“电与乡村”相互交融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
沙圪堵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素有“海海漫漫米粮川”的美誉,而盛名远扬的“四村大米”正是这里的特色产业。但谁能想到,这里白花花的盐碱地一度被弃耕,在经过一代代村民和电力人共同奋力拼搏,最终走出了一条以稻治碱、靠电致富的新路子。
“盐碱地上甚也不长,玉米葵花收成也不好,这可咋办?”村民们愁坏了,但村支书李清云明白,治碱先治水,治水电必足。
当时村子里好几个生产队共用一趟低压线、一台变压器,电线还是“两线一地”,能满足生活用电就不错了,更别说生产用电。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弃耕的话当地百姓就不好生存,李清云不信命,他觉得人定胜天!
1998年芒种刚过,李清云便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地赶到十几公里外的四村电管站,“李站长,扬水站是全村的希望,现在这个50的变压器,抽水浇地电根本不够,帮大家伙儿想想办法吧!”李站长眉头紧锁:“小李,你也知道电紧得很呐!”突然他猛地一拍大腿:“有了!挪个160千伏安的顶上!”李清云喉咙一哽,啥也说不出,李站长的手被捏得生疼。
后来,在经过乡领导们外出考察学习后,大胆提出发展水稻产业。作为前期试点,包括沙圪堵村、羊场村村干部在内的30多户农民种植了130多亩水稻,电足了,水卯足了劲儿涌向田间,稻苗终于尝到了黄河水的甜头。
“有了扬水站灌溉水稻虽然高兴,但随着种植培养面积逐年扩大,电又开始捉襟见肘,水泵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灌溉水量上不去。遇到农电局限电的时候啊,大家都要跑去挑水,特别辛苦。”李清云回忆说。
当年,该地区只有1座35千伏变电站、4条10千伏主干线。每条主干线的供电半径都远超于供电半径。农忙时节,烧电表、保险那是常有的事,电工们拆了东墙补西墙,一个月有十几天都在停电。
那时候,各家各户都有土地,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育苗、插秧全靠腿,没有稻米加工机器,就人背骡马拉着去河对岸的巴盟。
翻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村民刘杰曾在自己上初中时的日记本里留下这么一段线日,电工们来到村里,在田里田外来回忙碌,抬杆、挖坑、拉线,在纸上写写算算,还有很多挎着工具包的叔叔住在了我们村。不久之后,一根根高耸的水泥杆替换了原来低矮的木电杆,一条条银线像五线谱一样飞架在蓝天下。”
就在同年,四村的第一轮农配网改造工程正式完工。改造后的911四村线焕然一新,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争先恐后的扩大种植培养面积,乡领导从赤峰请来了技术人员指导科学种植,当年该地区又增加了1000多亩的水稻。2005年开始,引进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种植户无需再弯腰插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2007旗农机局向村集体赠送了3台手扶式国产插秧机,实现了机械化插秧,随后的七年里,小型收割机、大棚育秧、高速插秧机、稻米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登场......在这期间,四村也已完成了第三轮农网改造,田间地头增加了变压器,更换了电力线路,电力服务紧随水稻产业发展。
“进城打工,不如回家种稻!”看到水稻的好前景,2010年,原本在镇里私企打工的刘杰返乡种起了水稻。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和烘干机一应俱全,刘杰把家里的稻田产业打理得有声有色,同时他还跑去东胜卖大米,当年就收入了30多万。村子里10多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纷纷选择返乡创业。
“我们村里,我是第一家买彩电的。”刘杰说起来十分骄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一盏电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空调、冰箱、电采暖等大功率电器走入寻常百姓家。从1998年到2019年,昭君全镇水稻种植户由30多户增至2500多户;种植培养面积由一开始140多亩增至2.5万亩,21年间增加了170多倍。
2020年后,该地水稻产业搭上了技术进步的“快车”,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1500亩智慧水稻产业,大型水稻加工厂拔地而起,在保障充足电能的供应下,水稻种植从育苗、播种、灌溉、施肥、收割都使用智能设备严格把控环境和温度、湿度,稻谷的生产品质大幅提升。
“旗政府实行统种共富,在我们村打造了四村水稻产业园,一趟线全是电气化智能化,我们还能电商直播呢。”村民王宽林今年种了40多亩“智慧水稻”,亩产预计超过1200斤。
如今,“种上万亩稻,用上智能电,铺满光伏板”成为昭君镇的生动刻画。村民们不仅用手机实时了解自家用电情况和缴纳电费,部分村民还在自家屋顶装上了光伏板。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电力人仍在矢志不渝。2025年达拉特旗农网改造投资3.95亿,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不光为2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提供较为可靠电力,三八素变电站、满都呼变电站主变增容更是逐步提升了农村供电质量。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2023年5月,习到河北沧州市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去年年底,又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落实的精神上,沙圪堵村作出了示范样板,电力人同样作出跨越式的贡献。当米饭被端上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时,品尝到的不光是软糯香甜,更有一种村庄蝶变的韵味。四村大米只是供电公司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是完成好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任务的亮眼样板。27年来,电从“不够用”到“放心用”,快速地发展的达拉特电网不仅为现代化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是为达拉特旗百姓的万家灯火更加灿烂,为祖国母亲更加繁荣富强,作出更积极的贡献!(李百顺 任慧林郝晓红)